近期,為了擴大宣傳效果,吸引新人,吸引流量,一些商家會通過要求用戶轉發鏈接或圖片、收集好友點贊、邀請好友“討價還價”等方式,低價出售或贈送商品。 . 不過,近日《工人日報》記者采訪發現,部分商家發起的此類活動比較棘手。消費者按要求參加并符合活動要求兌換獎品或提取現金時,經營者拒絕兌獎或擅自更改規則。
去年底,浙江寧波消費者朱女士在朋友圈看到某水果店微信活動的消息:該店承諾根據活動要求分享微信廣告,并讓她的朋友很喜歡。享受買1磅菠蘿蜜送1磅的優惠。
朱女士覺得很劃算低價刷贊免費刷贊,就按照店鋪的活動要求,在朋友圈聚了點贊。截至當天24:00,朱女士共收集了68個“贊”,并保存了一張截圖。第二天,朱女士去水果店買菠蘿蜜時,店員告訴她,前一天的“贊”已經滿了,不能作為當天打折的依據,但商家沒有設置活動通知中的點贊時限。被解釋。之后,經寧波市鄞州區消委會橫溪消保分會調解,商家愿意履行承諾,并及時在微信上對活動內容進行了補充說明。
巧合的是。今年2月,山東省日照市的消費者李先生在朋友圈看到一張照片,照片顯示,某樓盤正在開展征集送禮活動;顒訒r間為2月3日至17日。轉發圖片并獲得相應點贊后,李先生于2月8日前往售樓處領取禮物,沒想到工作人員態度傲慢,拒絕派送禮物。在李先生向日照市東崗區消費者協會投訴后,活動主辦方重新發放了相關禮品。
不僅線下商家“玩這套”,線上商家也有類似情況。消費者王女士今年1月在外賣平臺某奶茶店購買團購套餐時,發現團購頁面顯示為“分享給朋友,即可獲得6.9元回來,兩個朋友可以點擊獲取賬號”。支付頁面顯示“援助返現6.9元”。
但付款后,王女士看到具體規定是“退部分價”,并沒有具體說明退多少。分享給兩個朋友后,王女士發現自己只退回了0.75元,再分享給七八位朋友,發現只能退回2元多現金。王女士認為,該商家涉嫌虛假宣傳,欺騙消費者。
記者注意到,類似的營銷活動在購物、餐飲、票務、教育培訓等領域也廣泛存在,如刷卡返現、好友幫免單、“邀請1人直接提現”等。 ,但實際上消費者很難獲得免費訂單或提現。
對此,中消協投訴部主任陳健表示,經營者推出“集贊禮”、“分享返利”等活動,利用消費者助力其營銷,吸引新客戶,并消耗流量。如果經營者拒絕履行承諾或擅自更改規則,只會造成負面影響低價刷贊免費刷贊,失去信任。希望政府有關部門加強應對措施研究,及時制止和查處不良營銷行為,維護市場競爭秩序。(記者楊兆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