頭腦風暴,一種大家都熟悉的創意輸出方式。此外,善用頭腦風暴還可以鍛煉團隊的默契,提升團隊成員對項目的認識,為項目的順利開展打下基礎。
頭腦風暴應該是互聯網從業者熟悉的一種方法,目的是頭腦風暴,最大限度地傳播創意。在我有限的觀察中,純用戶產品團隊會更多地使用這種方法,但是很多屬于“互聯網+”范疇的企業會使用這種方法,或者錯誤的方法。
為什么?
因為互聯網+背后的傳統業務(比如金融)有自己多年積累的流程、規則和規范,很多長期沉浸其中的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經驗主義和刻板印象,甚至有些“不合常理”的“奇思妙想”是玩世不恭的(可惜我日常也偶爾會遇到這個問題)。
01 為什么我們需要頭腦風暴?
誠然,對于金融等受嚴格監管的業務而言,它受到許多明確和潛規則的約束。如果參與頭腦風暴的背景不清楚,很多頭腦風暴的建議可能無法通過測試。雷池,所以收益不會像純互聯網業務(如吃喝玩樂)那么大。
盡管如此,在我的團隊中,我盡量以這種形式與大家討論,甚至日常的業務討論都會包括開發團隊,因為頭腦風暴可以很好地營造團隊平等、信任、透明的溝通氛圍,進而營造一種默契團隊合作。
就像很多人不明白KPI和OKR的區別一樣,KPI是從上面拍的,而OKR很大程度上是團隊成員討論的,因為“同心同德者勝”,很多時候我們都為之苦惱團隊默契程度低,溝通困難,因為協作鏈的上下游只是一味地期望對方接受自己的想法或任務,而忽視達成共識的努力。
頭腦風暴是需求或項目的最初開始。在這個起點,協作鏈中的每個人都被引入,每個人都可以參與討論。走出“承諾和約定”的心理規律,其實可以推動后續項目。為溝通打下很好的基礎。
事實上,以我的經驗,整個團隊的默契就是通過這樣的一次次“頭腦風暴”建立起來的。此外微信小程序頭腦風暴,通過這個過程,研發團隊還可以在商業認知上不斷地與產品和運營進行交流,尤其是一些關于商業模式、開發思路、商業常識的信息。
所以總而言之,除了產生創意的通常價值之外,頭腦風暴還有以下好處:
建立團隊默契,為項目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。提高所有團隊成員對業務的認識。02 如何進行頭腦風暴?
第一次系統接觸“頭腦風暴”法是多年前在網易的一次內部培訓。當時,培訓從一部關于 IDEO 的紀錄片開始。IDEO是世界頂級的設計咨詢公司,可以說是“創新設計”。公司的代表公司之一,1982年為蘋果設計了第一款鼠標。
1999 年,ABC 著名的晚間節目“夜線”決定制作一個特別節目,讓觀眾了解創新是如何發生的。他們向 IDEO 提出了一個挑戰:在五天內重新設計人們每天使用的購物車。
最終,IDEO通過以用戶為中心的需求洞察(Insighting)、深度多樣的創意刺激(Ideating)、快速低成本的迭代驗證(Iterating)三步過程,在5天內成功完成了任務。深度多樣的創意刺激指的是頭腦風暴會議。
那時,我剛剛進入互聯網行業。雖然我知道紀錄片中使用的一些方法,但我可以直觀地看到一群人使用這些方法,連貫靈活,充滿創造力,迅速解決了一個生活中可以看到的問題。坦率地說,產品設計問題對我來說還是很震驚的。就像看到同學在大學里表演著名的軍事拳擊時的震驚。事實證明,同樣的“食譜”可以用在大師的手中。完全不一樣的味道!
所有的理論方法都集中在“學以致用”。下面不會介紹大而全的方法微信小程序頭腦風暴,主要分享自己的經驗和實際操作中的心得。
整個頭腦風暴主要分為發散-收斂兩個階段。
整個會議任命一名主持人,主持人宣布討論的主題并維護會議規則。
1. 發散階段
發散階段是每個人都敞開心扉,無限思考。有兩個重要的原則:不否認,輕松愉快的氣氛。
在發散階段,以我的實踐經驗,為了防止部分同學有奇思妙想,打壓其他同學的想法,我不會公開演講,而是給大家發個便條,同時限制最低的想法數量是必需的,每個人都在有限的時間內填寫。
這可以“迫使”每個人毫無壓力地貢獻自己的想法。
在所有學生都填寫完畢后,主持人會收集和總結,每個學生輪流講述自己的想法背后的想法。主持人會在白板上列出來?梢越M合相同或相似的想法。自由討論想法。
2. 收斂階段
然后進入收斂階段。
收斂階段就是引入一些現實的約束,比如成本、可操作性、收益等,讓大家共同選擇符合主題的“最優解”。在這里,你一般可以選擇兩種方法:一種是定性的選擇,每個人選擇最好的想法,一種是定量的選擇,采用10分制,每個人給每個想法一個量化的分數。
具體來說,為了避免大家的“從眾”行為,大家會先寫在便簽上,然后提交給宿主進行總結?偨Y之后,每個學生也會輪流說出自己打分的依據。
解釋依據的部分也特別重要,因為有時候答案并不重要,但答案背后的推演過程很重要,而這個過程往往能給我們很多啟發。
03 一個例子
以下是幾年前的真實案例。背景是一款航班延誤險產品即將推出。期望通過頭腦風暴找到可行的營銷推廣方案。整個頭腦風暴分為兩個部分。場景,其中一部分是弄清楚你可以營銷的渠道和方式。
在發散階段,第一部分的格式為:who(營銷對象)、what(場景)、why(購買動機);第二部分的格式是:方法、形式和興趣點。
整個研發過程的同學們也都參與了進來,很多好點子都出自他們之手。詳情請參閱以下內容:
1. 用戶需求場景
2. 推廣計劃
04 結論
孟子曰:“道遠而遠,物易而難求! 這就是說,真理近在咫尺,卻求得遠方,事情容易,卻用困難的方法解決。
在人人自媒體時代,方法論層出不窮。許多產品人喜歡沉迷于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方法。我以前也是,但不知道做產品其實最簡單的方法是最有效的,比如馬化騰的“10/100”/1000用戶調研法就是用來磨練對用戶需求的理解(產品管理者每個月要做10次用戶調查,關注100個用戶博客,收集1000個用戶體驗反饋),比如對團隊的創新思維和凝聚力的塑造進行“頭腦風暴”。
知行合一,與大家共勉。
#專欄作家#
啟文天祥,微信公眾號:產品123,大家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。8年產品經理經驗。曾在網易和國內領先的金融集團負責用戶產品。目前在一家移動互聯網巨頭負責金融子業務。